【获奖动态】环境前沿技术北京实验室联合举办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
2021年5月17日-19日,“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简称“第十六届POPs论坛”)在西宁隆重召开。大会由北京实验室联盟成员环境前沿技术北京实验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共同主办,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与控制”,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代表660余人现场出席了会议,部分国际特邀专家,国内专家线上分享了报告。
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环境前沿技术北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余刚教授主持。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教授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分别致欢迎辞。
清华大学余刚教授主持开幕式
梅生伟教授对第十六届POPs论坛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学校欢迎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梅教授期待参会代表们以本次大会为平台,广泛交流,持续推动环境化学品污染及其控制领域的研究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青海大学梅生伟副校长致欢迎词
侯雪松副秘书长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式下第十六届POPs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之年,希望POPs论坛在新形势下,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将科技创新和公众科普宣传相结合,为POPs等污染物的减排及消除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侯雪松副秘书长致辞
会上,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副处长任永先生作了题为“我国履约进展与展望”的大会报告。报告从主体成效、主要进展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我国POPs履约工作做了详细阐述。我国POPs履约经历了一段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签署斯德哥尔摩公约开始,我国持续努力,发布《国家实施计划》、批准公约修正案、发布《国家实施计划》增补版,履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任永副处长作大会报告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黄业茹女士作了题为“我国新污染物环境监测现状与趋势”的大会报告。黄主任指出,在法律、标准和名录中,有多项关于新污染物的规定,并且正在不断更新中。目前新污染物的危害效应更为隐蔽、环境赋存更为分散、污染来源更加复杂,亟需关注并找到合理的治理和防控措施。然而,我国在新污染物监测方面,仍存在体系尚未建立、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基础能力短板明显等问题,这是未来专家学者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黄业茹主任作大会报告
接下来的大会报告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孙红文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陈景文教授、瑞典厄勒布鲁大学HeideloreFiedler教授(线上)、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应用专家杜伟等专家作了精彩报告。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
南开大学孙红文教授作大会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陈景文教授作大会报告
厄勒布鲁大学HeideloreFiedler教授作线上大会报告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专家杜伟作大会报告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围绕“有机污染物环境分析与污染特征”、“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与迁移转化”、“有机污染物毒理效应及健康与生态风险”、“POPs替代与控制技术”、“副产物类POPs减排技术与实践”、“有毒有害化学品废物处置与修复技术”、“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环境风险与控制”、“POPs履约战略与行动”、“新污染物监测与管控”9个议题进行交流探讨。论坛共收录论文334篇,设置报告273个(包括大会报告11个、分会报告262个),墙报展示42个。
本次论坛是POPs领域学术界、管理界和产业界集思广益、共谋对策的高层次交流平台和年度盛会,论坛从国家实际需要出发,聚焦“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与控制”,搭建新污染物研究交流平台,持续推动环境化学品污染和控制领域的研究发展,为POPs减排及消除、新污染物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