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建教授团队在功能材料用于抗菌协同治疗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由于耐药菌株的加速出现,细菌感染对全球健康和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的抗生素由于不恰当的使用极易产生多重耐药性。开发有效、安全可对抗耐药细菌的的抗菌策略迫在眉睫。
针对该难题,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徐福建教授团队提出构建脂肪酶响应性自适应抗菌的纳米胶束修饰可植入敷料的新方法,在小鼠细菌感染模型中可显著减少组织细菌感染,并减轻细菌感染造成的炎症反应。
徐福建教授团队还提出了利用pH响应的概念,以电荷逆转为策略设计了具有电荷反转功能的低细胞毒性和高生物膜渗透杀伤性能的光动力纳米颗粒,它们在酸性相关感染部位转换为正电性,可以有效地结合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呈现出高效广谱的杀菌效率,这为消除医疗器械上的生物膜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该团队建立的一种具有高效抗菌和基因转染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大鼠伤口细菌感染模型中可显著减少组织细菌感染,联合基因治疗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提出的一种基于粗糙表面纳米颗粒构建的协同抗菌体系,实现了近红外二区(NIR-II)响应的光热/化学动力学高效协同抗感染治疗。
徐福建教授团队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了相关主题的综述论文,系统性总结了近年来多功能抗微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重点围绕多功能抗微生物材料的设计与构建策略、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论述,并对这类材料在骨科/牙科植入体、医用导管、医用敷料、递送载体、成像探针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