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RACE重力卫星的水资源研究-水资源安全研究成果
东北地下水超采的卫星重力调查
受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针对国家领导人关注的东北地下水超采问题,利用卫星重力测量技术优势,完成了该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反演。该项研究克服了传统地面水井观测点少的不足,从宏观尺度对整个东北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给出了定量的、客观的评价。
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卫星监测显示,2002-2016年东北地区地下水储量总体变化不大,但是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表现为增加的趋势,下辽河平原与西辽河平原表现为减少的趋势。时间上,2013年以前变化不大,2013年以后消耗较为迅速。
图1 GRACE监测的2002-2016年东北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趋势
2002-2016年,东北地区的地下水消耗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西辽河平原、下辽河平原区域,而北部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区域则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该时间段,下辽河平原与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2.36±0.37亿m3/年(-3.69±0.58 mm/yr)、-0.92±0.38亿m3/年(-1.44±0.59 mm/yr),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4.75±0.47亿m3/年(4.72±0.47 mm/yr)、7.61±1.04亿m3/年(4.09±0.56 mm/yr)。
图2 2002-2016年东北平原区地下水储量变化曲线
四个平原区的地下水储量在2002-2012年基本稳定(三江平原3.45±0.75亿m3/年,松嫩平原3.44±1.32亿m3/年,下辽河平原-0.33±0.53亿m3/年,西辽河平原-1.04±0.29亿m3/年),在2013年8月份左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之后(2013-2016年)都呈现较明显的消耗趋势(三江平原-6.85±3.38亿m3/年、松嫩平原-30.22±9.25亿m3/年、下辽河平原-7.52±3.82亿m3/年、西辽河平原-13.40±2.21亿m3/年)。
造成2013-2016年明显消耗的原因,可能与该时间段的降水时空变化有关。2013年的松花江流域洪涝使得地下水储量在2013年达到较高水平,之后由于降水的减少而出现了地下水储量的减少。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的地下水储量在这一时段(2013-2016年)呈现的减少趋势,可能也与此降水变化有关。不过,降水的减少往往伴随着地下水开采的增加,二者对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该项研究受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致函感谢。
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地面沉降长时间变化分析
长期的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制约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地质问题。针对“地下水-地面沉降关系”这一经典问题,充分考虑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在较长的时间尺度(1971-2015)上,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角度,探讨京、津、冀“地下水消耗-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综合利用GRACE、水井、InSAR、年鉴、文献等多源数据,建立了华北平原及其子区(京津冀)的地下水储量变化、地面沉降量,以及地下水开采量、降水量长时间序列,计算了地下水消耗、地面沉降速率,并通过其与相关因子的分段回归,揭示气候变化(降水)、人类活动(开采)的影响。
图1 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距平变化(GWSA)(a)及年降水量(b)、年地下水开采量(c)多年变化。
GRACE反演时间为2005-2013年,水井观测时间为1971-2013年(其中1984-2002年只有5口井有观测记录)。
研究显示(图1),1971–2015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速率为-17.8±0.1mm/yr(-25亿m3/yr),与近年(2005-2013年)的水井观测(-19.2±1.7mm/yr)、GRACE(CSR、JPL的Mascon产品平均)反演(-17.7±1.1mm/yr)结果,以及《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年)》(京津冀平原区-18亿m3/yr)较相似。但在早期(1971-1980年),由于降水较为充沛(580mm/yr)、地下水开采少(147亿m3/yr),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消耗并不显著(-6.2±1.3mm/yr)。后来(1981-2002年),随着降水减少(518mm/yr)、地下水开采增加(205亿m3/yr),地下水消耗开始加剧(-20.6±0.2mm/yr)。特别是在1997-2002年连续干旱时期,地下水消耗尤为迅速(-34.7±0.9mm/yr或-49亿m3/yr)。
图2 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1971-2015年降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储量距平变化、地面沉降速率
水井观测(图2)显示,1971-2013年华北平原京、津、冀地下水储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但速率差异较大(北京−34.1 ± 2.4mm/yr,河北−15.2± 0.6mm/yr,天津−7.0 ± 0.4mm/yr),同时期典型区地面沉降平均速率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北京(东部)38mm/yr,河北(沧州)61mm/yr,天津(市区)43mm/yr)。在早期阶段,河北(1971-1990年)、天津(1971-1985年)的地面沉降快速发展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平均沉降速率分别是69mm/yr、85mm/yr),在之后得到了减缓或维持在较低水平。北京的地面沉降在1999年以前比较稳定(<50mm/yr),但之后却快速发展(平均63mm/yr),与同时期(1999-2012年)的地下水储量变化(-76.1±6.5mm/yr)较一致,目前最大沉降速率约100mm/yr。
图3 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储量距平变化与降水量(a)、开采量(b)的相关性,及其随着累积开采量(c)的变化。
多年统计(图3)显示,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并不明显,而是与年开采量显著相关(r一般大于0.8)。但是,这种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转折的时间大概在2000年。在此之前,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开采量呈负相关,表明逐渐增加的开采量加剧了地下水的消耗;在此之后,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开采量呈正相关,表明地下水开采量虽然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地下水仍然处于负均衡(持续消耗)状态。
图4 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量与降水量(a)、开采量(b)、地下水储量距平变化(c)的相关性。
地面沉降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开采量、地下水储量距平变化显著相关,这种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分段特征(图4)。在地面沉降发展的早期阶段,沉降量与开采量正相关,反映了这一时期逐渐增加的地下水开采和不断加剧的地面沉降,而在此(1980s)之后,虽然地下水开采逐步减少(北京、天津),但地面沉降仍然不断发展。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负相关性在整个发展阶段都很明显(除了河北后期,因为后期沧州的控沉措施使其难以代表整个河北地面沉降)。这是因为,地下水储量变化是自然与人为作用的综合结果,除了开采,还反映了干旱时地下水补给减少的影响。在季节性上,二者也存在较一致的年内变化特征(图5)。
图5 InSAR监测的北京(2011-2015年)地面沉降速率空间分布(a),及其与水井观测的北京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年内分布。
代表性成果:
Gong H.(宫辉力),Y. Pan(潘云), L. Zheng(郑龙群), X. Li(李小娟), L. Zhu(朱琳), C. Zhang(张翀), Z. Huang(黄志勇), Z. Li, H. Wang, and C. Zhou(周超凡).Long-term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and landsubsidenc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1971-2015) [J]. Hydrogeology Journal, 2018
Feng W, Shum C K, Zhong M, Pan Y(潘云), .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China from satellite gravity: an overview. [J]. Remote Sensing,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