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降解高分子微针问世,皮肤病患者的福音来了!
皮肤病中的银屑病、慢性单纯性苔藓、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的角化性皮肤病,这几种类型疾病可表现局部皮肤角质增生、皮肤干燥,有鳞屑、皲裂,有时可有瘙痒或疼痛,常在冬季加重,从而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郭新东教授与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的合作,针对常见角化性皮肤病研发了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微针,可通过无创的方式,在表皮产生微孔通道,从而达到增大药物渗透率、提高疗效的效果。该微针可依据不同皮肤病情况,实现从300 μm至900 μm精确调控。
新型微针
传统治疗方法受限
目前临床角化性皮肤病是以表皮角化过度为主要变化的一组皮肤病。其中,银屑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慢性单纯性苔藓,在皮肤表面可覆有少量糠秕状鳞屑;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是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皮肤病。
据悉,当前临床治疗角化性皮肤病主要以抑制角质剥脱、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水合作用为主要原则,因此多采用外用角质松解剂和皮质类固醇软膏。但由于表皮细胞增生,促使角化加速,角层增厚,从而使得治疗药物进入病灶的效率大幅降低,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微针的优势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组成。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含有少量的神经末梢。银屑病患处平均厚度约为0.39毫米。表皮虽然能够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但也是天然的屏障,使药物很难扩散到皮下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角化性皮肤病表皮增生,使药物更难以被皮肤吸收。
微针作为经皮给药的一种,有着以下优点:微针预处理皮肤,能够成功刺穿表皮,且不会接触皮下神经,故患者无痛感;预处理后在皮下形成微孔道,能够使更多的药物达到皮下,且药物能够到达皮肤更深处,在增加药物利用率的同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微针预处理后留在皮下的微孔道可在40分钟后关闭,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A)只涂抹药膏;(B)微针预处理;(C)微针预处理完给药。
什么是微针
聚乳酸微针常被用来预处理皮肤,起到增加药物渗透的作用。
传统微针包括第一代金属滚轮微针和第二代单晶硅微针,第一代金属滚轮微针采用金属材质的针头,有痛感,会造成明显的创伤,恢复期相对较长,具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性且加工工艺较为复杂;第二代单晶硅微针制造成本较高,硅材料较脆易断裂且生物相容性尚未被证明,刺入皮下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新型可降解高分子微针为第三代微针,该微针采用的是生物相容性较好且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不会对皮肤造成污染。聚乳酸作为生物相容性好和可降解材料,还有一定的力学性能,成本低,易批量化生产的优点。
(A)金属滚轮微针;(B)硅微针;(C)不同高度聚乳酸微针
微针治疗效果
通过角化病小鼠模型实验,团队成员系统研究了新型微针对角化性皮肤病改善治疗方案的研究。动物实验显示,使用该微针预处理的小鼠模型皮肤,对于外用药物吸收力更强,角化过度表现也更迅速缓解。
微针处理角化性皮肤的优化治疗方案对比
针对银屑病等角化性皮肤病开展的临床研究数据也显示,新型微针预处理后外用相关药物,可获得更为迅速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显示临床应用的价值。
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在该领域经过多年研发,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目前该产品正在进行临床有效性试验,初期结果表明该产品有望成为改善角化性皮肤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可广泛用于医院皮肤科,为广大皮肤病患者带来福音。